“72号,为了我留下来吧,你是我第一个朋友……”舞台上,家猫“钱多多”和一只从实验室逃出来的小白鼠“72号”,演绎了一场全新的“猫和老鼠”的故事。3月31日下午3时,原创儿童剧《72号的奇幻冒险》在南京青少年宫青春剧场上演,也正式拉开了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的序幕。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周安华教授、副院长姜艳教授、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王强教授、导演系马慧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戏文系主任赵利利副教授、南京青少年宫青春剧场负责人陆国桢等观看了剧目首演。
原创儿童剧《72号的奇幻冒险》由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师生集体创排的项目,近百人的团队通过“戏剧+教育”的艺术方式,带给小观众一场友谊与成长的奇幻之旅。
该剧讲述的是,一只从实验室里逃出的小白鼠—72号,与一只被同类嘲笑不会抓老鼠的家猫—钱多多,因为一场意外而被迫踏上旅途。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后,他们从对立走向和解,成了真正的好朋友,两个孤独的灵魂最终相互救赎的故事。
在旅途之中,他们走到了一个名为“流浪之家”的地方。在这里,所有动物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平等且友好地生活着。面对来自“黑影怪”的威胁,以及“超能力次数”的危机时,他们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直面挑战,积极开朗地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最终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编剧王旭冉是戏文系大四的学生。说起该剧的创作初衷,他表示,在我们常规的认知里,实验鼠的命运就是用来承载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实验,它们的一生都不属于自己。“我想让我笔下的小白鼠,能够从实验室里跑出来一次,去寻找自己鼠生的意义也好,去追寻它自己的理想也罢,虽然这种‘出逃’很不现实,但总归是要做一次梦的。”
此前他的作品也曾在校园剧团陆续演出过,但登上紫金的大舞台还是头一次,这让他既兴奋又紧张,每天起早贪黑地待在剧组,穿梭于各个工种之间,也让他能够跳出编剧的思维来审视整部剧,从而获得了许多成长。谈到对于戏剧的热爱,王旭冉感叹道,自己上大一的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过“编剧是一门悲剧的艺术”,有很多人一生写了很多剧本,但最终能够演出来的概率非常小,所以他感觉自己是被戏剧眷顾的人,“戏剧,让如此普通的我,仿佛都有了一些光芒。我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我的故事,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光亮”。
儿童剧并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看的。看到剧本后,南京传媒学院教师、导演冯华第一时间就将自己代入了剧中“72号”的角色。“我博士毕业后,今年刚刚来到学校任教,其实也是一直在自我成长的状态,所以在排演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自我的投射。不仅是对于我,对于编剧,对于演员来说也是如此。今年我们大胆地启用了大一、大二的学生来演出,初出茅庐的他们,也将在大舞台上,完成一次成长。”在他看来,这种“成长”,也正与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的“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的初心不谋而合。
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造型、十余首原创动听的音乐、写实的故事场景、融入多媒体视觉元素,呈现充满奇幻色彩的舞台空间。台上的猫、鼠、狗、小兔子等动物角色还不时出现在观众席,与儿童观众亲密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通过动物的视角看芸芸众生,以流浪动物的生存关照人类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现实境遇,连接当下,“戏剧+教育”打造全龄共赏的儿童戏剧佳作,以戏育人、以剧化人,打造美育+德育的戏剧创作实践。在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制作人王欣看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和江苏省原创剧本孵化中心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一个好平台,一方面,是学院内戏文、表演、导演、戏美、录音不同专业的可以实现一次联专业联合,另一方面也打破高校教学的专业壁垒,通过高年级的戏剧创作课程作业,搭建校外孵化实践平台,项目带动教学,接受市场的检验。
为何要持续在儿童剧这一类型上发力呢?王欣表示,这是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继《狐狸的秘密》(第二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展演作品)、《秃尾龙》(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展演作品)后第三部面向儿童的原创戏剧作品,戏剧创作课程将儿童剧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板块进行专业的教学,面对青年创作主体我们是想给学生提供戏剧创作实践的平台,面对受众的少年儿童我们想给他们提供更有营养价值的精神大餐。戏剧是虚拟的,同样也是自然的安全的,能够给儿童带来必要的保护。希望成年人能够更多的“看见”儿童,希望儿童通过进剧场能够学习如何更多视角、全维度的、有同理心和开放的看待世界,希望他们关注境遇,理解人性,从而让自己的认知、情绪和社会化得到发展,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据悉,《72号的奇幻冒险》完成首轮公演后,将定于4月20日、21日作为“2024南京戏剧与教育大会”专场演出再次亮相青春剧场的舞台,目前文客网、大麦网已上架开票,创作团队向观众诚挚发出邀请,希望大朋友带着小朋友进剧场和“72”一起来一次奇幻冒险。